试论现代海关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关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系统应用到海关系统内跨部门、跨地区联网应用,并向跨部委综合应用、业务监控分析辅助决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海关信息化长足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如何依靠规范化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海关“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海关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海关现代化进程遇到了新的问题。本文就海关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进行简要的研究和分析,并试图提出符合海关现代化要求的信息资源科学配置一些建议和设想。
一、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是现代海关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海关信息资源的科学利用是科学治关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为平台的中国海关信息化应用格局,已在国家七大重要信息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全面铺开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适应集约、效能、可持续的现实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我们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牟新生署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治关理念》的署名文章中就指出:要深化改革、整合创新,协调推进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就要进一步整合海关信息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这不仅表明了信息资源是海关管理的首要资源,必将在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中发挥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更是深刻阐述了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和优化配置是树立和落实科学治关理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二)信息资源在海关建设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信息资源和物质、能源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重要资源,海关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还有独特的性质。首先,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海关信息资源已经是我们海关监管和管理的重要生产力资源,离开信息资源,海关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海关信息资源是一种反复使用且不易损耗的资源,与行政经费逐渐紧缺、人力和物质资源与海关业务发展矛盾逐渐加大相比,海关信息资源却正在不断积累和无限扩大,信息资源的损耗较小,能够保值、升值是其他海关管理资源所不能替代的。第三,海关信息资源的利用是衡量海关信息化水平的标准。海关信息时代分段就是以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来划分的,如从海关旅检现场计算机单一应用的信息采集阶段、到以H883、H2000的海关全域信息共享阶段,到口岸执法系统的外部跨域信息联网智能化阶段,都表明了海关信息化的不同水平和标准。
二、海关信息资源配置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配置上存在不对称性。
海关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在时间上,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由于海关管理是垂直管理部门,在客观上形成了管理层次的纵深相对较大,从总署、直属海关到隶属海关,信息资源传递还存在人工层转的方式,如海关公文传递的HB2004事实上还是效仿传统处理程序进行签批和传阅,一线关员在文件信息获取上与机关还存在时间的不对称,上情不能及时下达、下情不能及时上传。另外,在空间配置上也存在不对称。由于管理职能的不同,海关各部门所产生和掌握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信息资源的部门化和信息垄断。在海关信息管理中,通关监管信息、贸易数据、业务数据等相互分离、不能共享就是这种情况导致的。
(二)信息资源产出的过剩和稀缺具有互为矛盾性。
信息化过程中,海关信息资源越来越庞大。以H2000海关监管系统为核心,海关风险管理、海关企业管理、缉私案件管理、统计预警、执法评估等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发挥作用,在内部管理中HB2004公文管理、人员信息、海关行政后勤管理等都采用信息技术。各级海关的一些信息系统重复开发,在项目建设的统筹规划、优化整合不够,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和有限的科技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与此同时,深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同时产生了很多重复的、无用的信息垃圾。与庞大的数据资源相比,精品信息、有用信息、增殖信息却比较稀缺。信息资源产出的过剩和稀缺的矛盾,不仅产生信息垃圾的“污染”,更是导致效率的下降。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