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捕捉反倾销商品的风险足迹
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健康迅猛发展,促进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商务部对以倾销方式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产生实质性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进口产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开展反倾销调查,采取反倾销措施。
近两年海关总署先后对原产于俄罗斯的已内酰胺、丁苯橡胶、聚氯乙烯、三氯乙烯征收反倾销税,使满洲里口岸主要税源商品的主体结构构成变化凸显,从以化工、橡胶、塑料原料为主体转变为以原油、原木、纸浆为主体,主要税源商品主体结构的变化说明国家政策的调整必然导致税源的变化,拉动税收的波动,同时对进口商而言,面临的是无法预测的“风险”和缴纳税额的增加。为挽回自身的“经济损失”,进口商往往采取逃避税收的手法来牟取暴利,怎样逃避税收?用何种方式逃避税收更隐形、更貌似合法?笔者认为这就是我们捕捉反倾销商品风险的切入点。
一、切入风险点
海关总署对原产于俄罗斯的已内酰胺、丁苯橡胶、聚氯乙烯、三氯乙烯实施反倾销政策以来,这四种商品的进口情势变化凸显,主要表现:
1、进口量速减。
2、进口申报价格明显下跌。
3、进口生产厂家多为反倾销税率偏低的厂家。
4、进口货物不在进境地口岸申报而以转关的方式进入保税仓库。
5、贸易方式由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转为加工贸易。
这些变化的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诸多变化之中孕育着反倾销商品的高风险点。
二、固定风险点
(一)价格瞒骗
价格瞒骗是狭义上的商业瞒骗,被称为国际贸易的隐形杀手。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价格瞒骗就已成为重要的走私方式,加入WTO后,我国虽然普遍降低关税,放宽进出境贸易管制,但走私的诱惑力依然存在,价格瞒骗的手法也随之日趋复杂、隐蔽。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