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资源整合
95年以来,在总署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海关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实现了从单一系统应用到海关系统内部跨部门、跨地区联网应用,外部跨部委综合应用、业务监控分析辅助决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建成了“海关内部网”和“中国电子口岸专网”两个全国性网络,基本形成了“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的应用格局,为全面贯彻落实“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十六字方针,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广大进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海关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纵观海关二十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程,笔者深深感到,海关的信息化进程正在悄悄进行着一场划时代的转型——从数据处理时代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从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从90年代中期推出的H883系统3.0微机版开始,从网络基础建设看,先后经历了单机建设阶段,海关专网建设阶段,以电子口岸执法为代表的广域网建设阶段,一直到现在的三网分离并行运行阶段;从信息处理技术看,先后经历了字处理阶段、关系型数据库阶段、到现在的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从应用领域看,从业务管理领域扩展到办公、后勤、对外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从建设水平看,经历了简单字处理/过程控制阶段、数据处理阶段、信息服务阶段,目前正经历着电子政务/商务阶段——这些都说明了我们海关已经跨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无论我们在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否在本质上认识到这个新阶段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挑战,从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走进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已经不可逆转,并正在影响海关信息化进程的方方面面。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霍顿、马钱德教授就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IRM)的理念。197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诺兰(R. Nolan)在对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反映信息系统的发展进程的阶段理论,并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进程的“诺兰”模型。该模型把信息系统发展分4阶段,之后经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又于1979年将其调整为6阶段论。信息系统发展4阶段论中,诺兰按时间顺序将时间横轴划分成4个区间,即: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他把这些区间称为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同时用纵轴来表示与信息系统相关联的费用支出。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促进组织的业务合理化和省力化,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支出额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比较明确。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