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给APEC一个惊喜
“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到APEC系列会议,新世纪的第一年,上海再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为了迎接来自全世界的宾客,上海作了周到而细致的准备一,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使城市建设和管理再上一个台阶,充分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和新的风貌。现在,人们关心的是,即将成为焦点的上海准备好了吗?
从建筑到环境:适宜居住的上海不光有摩天大厦
这几天,许多上海人惊讶地发现,他们几乎天天走的道路已经变了模样。国庆前夕,包括南京西路、北京东路等繁华路段在内的市中心10条道路整修一新,人行道铺上了彩色地砖,马路两边换上了新式护栏,连道路架空线也被埋入地下。至此,上海已经完成了126条道路的改建。细心的上海人,连高架道上的伸缩缝都作了改进,让行驶在上面的汽车尽量减少颠簸感。
这仅仅是准备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今年,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安排建设43个项目,当年投资将达487亿元。其中,直接与APEC会议配套的有五大工程:上海科技城、浦东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国际新闻中心、浦东国际机场专机坪和沪青平高速公路人城段。目前这些工程都全面竣工,增本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
城市“硬件”设施的改变,是每个人有目共睹的。然而,上海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几乎每个新近到上海的人都能察觉到。20世纪末,城市建设方面的日新月异,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得意之笔”。数千幢高楼拔地而起,高架、隧道、大桥等组成的立体城市交通网基本建成,这些都曾让上海赢得了数不清的赞誉。然而,近年来,上海市的决策层在一如既往推进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多地开始强调软环境的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指出:“要下决心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城市,让上海天更蓝、地更绿、居更佳。”市长徐匡迪为此疾呼:“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上海就不能真正确立起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
这一切,都明确无误地传递了一个信号:上海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在基本还清历史欠账、完成构建城市功能的基本框架后,正从前几年的铺路造桥盖楼转向“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从大规模的硬件建设转向同样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建设。仅仅几年时间,30多个苍翠的新公园跃人眼帘,上百条“赤膊马路”穿上了绿衣,10万株大树人植申城,近亿平方米公共绿地摊铺城乡。前不久,上海还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建成了数片面积过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绿地:23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60万平方米的黄兴公园……
上海的环境变化,当然不止于此。由于近年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市区90万只煤球炉和1万多只大烟囱成为历史,空气质量大大改观。上海环境监测中心的统计显示,上海去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288天,已占到全年的78.9%。而长期困扰上海人的苏州河,去年底其干流也巳基本消除了黑臭。再过几天,每个参加 APEC会议的中外宾客都会有一个发现:上海绝非“水泥森林”,而是一座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