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挑战
在长三角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生产要素和各类商品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流动变得日益频繁和活跃。现代物流作为串联各个产业的链条,引领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构筑区域通关一体化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之一。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顺应现代物流发展,海关总署党组提出实施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这种以“跨关区快速通关”改革为基础,简化、规范转关监管,促进转关运输健康发展;对守法水平较高的企业实行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方式将实实在在的自由、方便留给外界的同时,也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有效监管由此而来的跨关区、大范围的区域物流。上海海关将应对这一挑战,通过卡口联网、数据共享,实现实体监控与信息监控有机统一的区域海关间整体联动,最大限度地加快进出口货物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流动,全面提高海关管理的整体效能。
一、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势必要求海关大力推行物流监控海关区域联动
(一)上海要建成国际大港口、发展大外贸,海关势必要对现
行物流监控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
2004年上海港进出口货运量达到1.06亿吨,占长三角区域港口进出口货物吞吐总量的31.64%,同比增长13.5%,集装箱吞吐量1455万标准箱,列世界第三。随着洋山深水枢纽港的建设,以上海港为枢纽、浙江和江苏两省的组合港为两翼的国际航运中心的逐步形成,将促成长三角地区港口群的合理配置和规模效应,高速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两小时都市圈的形成,更进一步拉近了长三角城市的距离。上海希望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原则,在区域和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势必要求海关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规范、更优质的通关环境与服务。因此,上海海关既要注重自身内部结构、通关模式,又要努力参与和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对现行的物流监控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大力推进上海经济规模化、产业高度化、经营国际化、布局合理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上海要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海关势必要树立“大
通关、大监管协作区域”理念
上海要提高综合竞争力,在中国乃至世界确立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地位,只有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广大腹地的发展才能实现。根据这一发展目标定位,无论从经济角度看,还是人文角度看,上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发挥上海口岸辐射服务全国的作用,不仅是地方党政和进出口企业对海关工作的要求,也是海关事业谋求新发展的必然。为此,上海海关首先要打破地域界限,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树立“大通关、大监管协作区域”理念,努力整合各类物流监控模式和措施,通过联网监管,与兄弟海关共同实现对长三角物流实体监控与信息监控的有机统一和区域海关间的整体联动,以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提高海关通关监管效率,进而消除因行政区划限制而形成的进出口物流障碍,确保长江流域的转关运输通道成为畅通与安全的外贸高速路。
(三)上海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行跨地区企业兼并和重
组,海关势必大力推行物流监控海关区域联动
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与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实行错位竞争,着重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要从政策上鼓励实行跨地区企业兼并和重组,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全球营销、快速交货、零库存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物流管理方式,以及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方式使得长三角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变得更为频繁和活跃。2004年,上海海关关共办理进出口转关业务52.68万批,157.69万标箱,货重1705.13万吨。其中,办理转关进口货物货值4046.76亿元人民币,涉及税款174.69亿元人民币, 同比分别增长64.6%和13.7%。面对业务量的急剧上升,海关既要做到“管得住”,又要做到“通得快”,有限的人力资源在推动区域物流发展、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审时度势、超前规划,通过实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物流监控体系,使资源配置更为科学,资金技术投入更为有效,操作流程更趋合理,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沪、宁、杭、甬四海关的共识。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