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又快又好的“牛”起来
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近日召开,这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正式启动。今年九月,还将召开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完成的中国物流业发展报告指出——
物流业:又快又好的“牛”起来
近年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相关企业积极探索,我国现代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去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和协会参加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制。近日,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指出,现代物流是与高科技和现代金融齐名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
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50家在中国投资,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企业超过50万家。与此同时,我国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由国外企业“走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而引发的跨国物流需求迅速增长。如何从“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为“中国制造”建立一个“中国物流”的支撑体系,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客。
现代物流——地位越来越“牛”
一是社会物流需求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对物流的依存度进一步提升。
2004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3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进出口贸易增长35.7%,推动了社会物流需求的高速增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按现价计算,下同),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见表1)。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物流需求增长加速,2004年物流总额比2001年增长了一倍。
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2004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这说明我国每单仕GDP产出需要2.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这一系数明显高于“八五”时期平均1.6,“九五”时期平均1.7的水平(见表2)。
表1:1991年-2004年物流总额增长率
年份 | 总额(亿元) | 增长率(%) |
1991 | 30221 | |
1992 | 39088 | 29.3 |
1993 | 54315 | 39.0 |
1994 | 79237 | 45.9 |
1995 | 101975 | 28.7 |
1996 | 110288 | 8.2 |
1997 | 123665 | 12.1 |
1998 | 128732 | 4.1 |
1999 | 138954 | 7.9 |
2000 | 170561 | 22.7 |
2001 | 194513 | 14.0 |
2002 | 232583 | 19.6 |
2003 | 295488 | 27.0 |
2004 | 383829 | 29.9 |
表1:1991年-2004年单位GDP物流需求系数
年份 | 系数 |
1991 | 1.4 |
1992 | 1.5 |
1993 | 1.6 |
1994 | 1.7 |
1995 | 1.7 |
1996 | 1.6 |
1997 | 1.7 |
1998 | 1.6 |
1999 | 1.7 |
2000 | 1.9 |
2001 | 2.0 |
2002 | 2.3 |
2003 | 2.5 |
2004 | 2.8 |
二是社会物流总成本规模继续扩大、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物流成本由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按照这一方法计算,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9114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为16558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比上年同期扩大3.5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为57%;保管成本为8467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为29%:管理成本为4089亿元,同比增长14.5%,增幅比上年同期扩大7.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为14%。(见图一)
图一:2004年社会五六成本构成
国际物流界通常将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2004年,我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为21.3%,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比1991年降低2.7百分点(见表3)。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这一比例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有所提高。
表3:1991年—2004年物流总成占GDP比重
年份 | 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比例 |
1991 | 24.0 |
1992 | 23.0 |
1993 | 22.8 |
1994 | 22.1 |
1995 | 22.0 |
1996 | 22.0 |
1997 | 22.3 |
1998 | 21.4 |
1999 | 21.4 |
2000 | 21.2 |
2001 | 21.1 |
2002 | 21.5 |
2003 | 21.4 |
2004 | 21.3 |
三是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新兴物流服务业发展很快。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初步核算,2004年国内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459亿元,同比增长8.4%(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特别是物流配送、流通加工,分拣包装等新兴的物流服务业务增加值增长15%,明显高于物流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这些新兴物流服务业务虽然规模还不大,但代表了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这些新兴物流服务业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服务功能的提升,也扩大了物流市场规模。在传统的运输服务中,多式联运的比重在不断扩大。
四是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2004年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年周转次数由上年的2次提高到2.1次,提高0.1次,周转速度加快5%;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全国50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统计,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上年的2.3次提高到2.6次,提高了0.3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13%,商品库存周转期由上年的29.3天缩短到28天,缩短了1.3天,商品库存周转速度加快了4.4%。
物流运行——明显存在四大障碍
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现象突出。
2004年,初步测算的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如剔除价格因素,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在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与需求增幅之间至少存在9个百分点的差距。而这又集中体现在铁路运力偏紧和沿海水路运力偏紧与港口疏运能力不足两个方面。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完成工作量居世界第二,每公里完成的货运量居世界第一,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物流需求。2004年,煤炭、石油、焦炭、金属矿石、钢铁及有色金属、水泥等大宗基础原材料资源总量高达52亿吨,增幅高达44.5%,这些产品通过铁路运输不到16亿吨,只增长10.1%。其他部分只能通过公路、水路运输解决,既增大了物流成本,也由于运输批量小,速度慢,加剧了运力紧张的局面。同时也造成产品滞压,库存增长的现象。
2004年港口掼制进口铁矿石2亿吨.同比增长38%,由于疏运能力不配套形成了压库压港,7月份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港存达到3400万吨,同计增长了146%.年末仍高达2400万吨。
二是社会物流依然粗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这几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很快,但真正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还不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造成物流效率低下,现有资源利用不足,社会物流依然粗放。2004年,我国的货运总量为161亿吨,货物价值总额为38.4万亿元,货运平均价值为2384元/吨,只有美国的40%。说明目前物流的对象主要是附加值低的产品,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物流活动还处于低水平、粗放的阶段,很难适应目前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的流通方式的变化。
我国物流粗放也明显地表现在物流市场不成熟。我国物流外包业务绝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一些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物流企业一哄而上,而且绝大多数都涌向运输领域,造成我国运输能力,特别是公路运输能力极为分散,恶性竞争,导致运价过低、超载超限现象严重。
三是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存在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软约束”。
当前,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软约束”。首先是体制性约束。一方面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相对综合的协调管理机制,来充分发挥物流组织协调的功能,另一方面现有的传统体制又造成条块分割,难以协调,形成了对现代物流发展的约束。其次是市场发育不成熟。存在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竟争等问题,行业诚信体制不健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还较低,造成物流效率低下。第三是物流基础工作依然薄弱,标准化、信息化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要。
四是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从物流成本构成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在于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我国物流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14%,远远高于美国3.8%的水平。反映出我国无论社会物流专业化水平,还是社会物流组织能力和物流管理水平都还有待提高。
物流市场——面临重新洗牌格局
随着2004年12月11日以后,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跨国物流企业将借机扩大在华业务。在投资方式上,他们会更多地选择独资的形式或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在服务对象上,将不再局限于国外企业,会逐步向本土企业渗透;在投资地域上,将会立足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逐步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许多外资企业把中国作为战略投资重点,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动作,2005年将会迈开重要步伐。跨国企业将倾向于把地区总部移师中国或自建物流系统。如麦当劳企业,面对中国缺乏铁路和公路的冷藏运输能力,着手建立自己的运输企业,以确保稳定的产品供应。可口可乐企业组建了自己的车队,通过企业自身物流系统完成的运输和实体配送巳达总量的50%。
我国现代物流的推进过程,与对外开放、跨国企业进入紧密联系。因全球化趋势加强、我国履行入世承诺而带来的跨国企业物流战略的调整,对2005年中国物流市场的重大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2005年,中国物流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那些拥有完备物流网络、物流成本较低、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赢得客户的青睐,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相反,那些不具备网络规模优势、运营成本高昂和对市场不能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逐步被兼并、重组或淘汰出局。有这样几个趋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一是构建经营性资产,成为许多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资产实力强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客户与市场。二是外资收购内资、民营收购国有,有的以重组的方式进入,有的以重组的方式退出,更多的重组购并案,将会在2005年的中国物流市场发生。三是物流质量和效率将更加受到关注,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将推动物流现代化进程。
可以预计的是,2005年中国物流业将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首先,经过20多年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这几年的大力推动,中国物流无论在需求基础、供给能力、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还是在思想观念、人才准备、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等“软件”方面,巳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其次,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的模式将更加成熟。特别是经过这两年的准备,涉及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如物流规划、政策、标准、统计、信息、理论、科技等工作的推进体制已基本建立,具体的推进工作在2005年将会趋于完善。
第三,一些行业和地区物流发展继续加快,并向相关的行业和地区渗透和延伸。传统行业因为成本增加、竞争加剧,必然向现代物流寻求出路;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必然带动物流理念向这些地方扩散。
综上所述,2005年的中国物流仍然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将在2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的增幅在10%左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下降,现代物流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