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败的个人主页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 首页
  • 微言
  • 工作日志

边关人文环境探析

作者 :莫言败      文章分类 :微言      订阅:RSS 2.0            

  《周礼·地官》中称:“关,界上之门”,《礼记·王制》中称:“

  关,境上门”,《吕氏春秋·仲夏》及《淮南子》中称:“关,要塞也”。由此推断,古之关多设在边境线的交通要道上,初时职能主要是检查进出境人员,防范外族入侵,以军事任务为主,随着生产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之敛征税赋为主的经济职能逐渐显现。
  边关,顾名思义,就是设在陆路边境地的海关。
  中国陆路边境线长达两万两千多公里,与蒙古、朝鲜、俄罗斯、越南等十四个国家相接壤。陆路边境口岸众多,周边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是边关所在地区的共同特点。海关总署牟新生署长曾言:“九大边关的七千余名海关关员常年工作在路远人稀,山高林密,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边境地区,为保卫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奉献着他们的智慧青春,生命甚至下一代。”,“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有着对亲人的眷恋之情,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牟署长的言谈中透露出对边关人的理解与关爱,同时,也透露出总署边关建设中的一种决心,即,人文关怀。
      边关人文环境的成因
      一个区域的人文环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造。它最具有丰富性,独特性与发展性。海关人文环境的生成是出于它的特殊性。海关作为执法机关,具有垂直领导,自成体系,专业性和独立性强的特点,特别是边境地海关,更是在所属地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形态之外,较稳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融合圈。在这个群体里,成员间的流动性不大,除个别调动外,绝大多数关员同处一地,朝夕相见,休养生息,终此一生。于是,带有海关行业特点的组织形态,作业模式,职业习惯,行业敏感和工作用语,互相影响,约定俗成,经长期积淀,传承,逐渐形成了海关人所特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群体心理,行业习俗,交际方式和流行用语。有的甚至还会上升为观念层次,形成无形的道德风尚,行为准则等等。以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边关人文环境。
      构建边关人文环境以人为本是关键之所系 

  积极构建边关人文环境应着眼地缘特点,立足边关实际,充分在“人”字上做文章,在“人和”上下气力,在“人文关怀”上潜心思考,举措得力,笔者认为如下方面是取得绩效的根基所在。

  (一)统一思想,激出热情,造就凝聚力。人是社会生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海关的一切行政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人。海关决策层要实现管理目标,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并将人文关怀引用到管理活动中,做到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帮助人,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依托,同时把人文关怀注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处处想关员所想,念关员所念,以此对关员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巩固凝聚力。
      (二)强化物质激励,提高精神鼓励,合理开发人力资源。根据社会发展的优胜劣汰规律,对关员施以多样化的激励方式,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机制,鼓励公平竞争,改变以往用人论资排辈,平衡照顾陈旧作法,实现“优者上,庸者下”,逐步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完善奖金分配制度。通过量化考核,切实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无获”,充分发挥关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创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三)内强素质,固本清源,抵制和平演变。要重视抓好关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消除关员思想中的“拜金”“享受官僚主义,提高关员觉悟,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抵御金钱、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诱惑,树立起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公共道德。加强民主监督,增强法制意识,营造一个清廉的海关人文环境。
      (四)外树形象,热情服务,优化海关执法效能。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日趋国际化,及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边关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边境地海关的各项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关的一些条例法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使之与国际接轨;边关的观念也需进一步更新,正确理解和把握把关与服务的的平衡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繁荣;加强与地方的,加强外宣的力度与浓度,宏扬边关精神,使“国门卫士”形象深入人心,一改偏重“打私、通关、征税”的业务性倾斜,建立起外界对海关人的深切了解与理解;增强关员的荣誉感与使命感,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与公正的执法形象。做到边关虽远,但深入人心。
     构建地域特色文化是探寻边关人文环境建设长效机制的新视点

  以笔者所在的深处内蒙古自治区腹地的呼和浩特关区为例,在“ 塞外铸雄关”(注:2003年9月,牟新生署长视察呼和浩特海关题词)奋斗目标指引下,结合系统特点吹响地域特色文化——地域文化建设的号角势在必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齐人留下的《敕勒歌》,是中国古代诗人赞美内蒙古大草原的不朽诗篇。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总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居全国四大草原之冠。这里自古就令人向往,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令世人瞩目的奇葩――博大精深的草原特色文化。

呼和浩特海关地域特色文化的定位与历史渊源

  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类型(农耕和游牧),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互相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凝聚力。草原文化以其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融会,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变革和更新,并长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在人类文明的演变中,草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为中华文明输送着养分,并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就呼和浩特海关而言营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是指发扬并传承传统的草原文化精髓,同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蒙古族文化理念为基点,以草原特有的文化方式为载体,紧密结合海关系统特点,体现地域、民族特质的精神成果。

  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构建边关人文环境的助推器。由地域文化的渊源和定位来看,其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它反映的是地域民族千年来的优秀精神财富。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构建边关人文环境的资源支持。勿庸置疑,地域特色的文化,以千年来地域文化积淀为精髓,无论其深度与广度,必将为边关整体工作的长足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激励。

构建边关人文环境的深远意义
      健康、鲜活与思进的人文环境对边关而言,可谓意义深远。1988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报告采纳了“人类发展”概念;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出版《人类发展报告年鉴》,提出“人文发展指数”,强调“社会发展应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主心;在1995年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中也阐发了“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的理论观点。
    作为一种终极关怀,健康,鲜活的人文环境的构建为人的发展及至由发展中的人所进行的改造世界的劳动提供了源动力。以往海关人文环境构建这一概念,并不是很鲜明,大多从属于队伍建设,随着人们对“人文”这一无形资源的价值的逐渐开发与挖掘,人文环境的开发与建设越来越被认同与重视。依据时代的需要与社会的进程,积极构建边关人文环境,为边关营造一个具有归属感,安全感,充满生机,关系融洽的工作,生活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的呼唤。当今,人们对改善人文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代人的精神生态已有所失衡,人们精神、理念正面临较大的冲击,即人的信仰,理想,抱负正经受着考验。科学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及被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的同时给人带来激烈的利益竞争与心理压力。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带来精神世界的相对贫乏这一矛盾给人的带来了困惑。如何缩小财富增涨与精神贫乏的落差,如何营造一个富有成就感归属感,爱岗敬业,人心思进,自律向上的人文环境,是现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海关所面临的问题。
    (二)实现海关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既要满足海关减员目前自身的需要,但又不能因为满足了自身需要而对海关事业发展构成阻碍。新形式下,海关改革的进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如何化解因改革步伐加大而给海关带来的风险,关键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人文环境建设达到潜移默化地调动关员的主观能动性,把过去决策层的“要我做”转化为执行层的“我要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化解凤险,保证海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激发关员工作热情,引导关员爱岗敬业的需要。归根到底,工作需要人来完成,人是生产关系中的关键要素,从目前情形来看,绝大部分海关关员的生活水平已达到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临界点。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层次的,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不再是激励的因素,此时就会有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成为一种新的激励的起点”。依照这一理论,边关关员的需求重心已由生理、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向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转化。需要层次的变化,要求边关所提供的原有的激励方式也须随之转化,如何开发新的,优质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以满足关员新层次的需要,是摆在边关的现实问题。
     (四)边关自然环境的相对恶劣,亟需人文环境的激励。众所周知,边关大多地处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在边关关员心中已淡漠了画卷感,取而代之的是长期在此生活对之的隐忍与习惯。边关地理位置的偏僻,交通的不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即文教卫生,医疗保健的溃乏;文化娱乐欠缺主流形态。长此以往,对关员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助长了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匮乏。广大关员对人文关怀翘首企盼,对人文环境的构建与创造是无比渴望的。《边关》一片的拍摄与播映所引发的极大感慨,正是鲜明的例证。

Related posts:

  1. 用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实践空港口岸大通关
  2. 试论海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资源整合
  3. 对构建现代海关文化的几点思考
  4. 略谈现代海关思想建设
  5. 试析如何构建海关缉私队伍的惩防体系
  6. 适应新形势,努力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文章于 2010年 七月 23日,星期五 ,下午 1:02 发表。

Leave a Reply

邮箱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张!

  • 分类目录

    • 工作日志 (123)
    • 建站历程 (16)
    • 微言 (253)
    • 旅游随笔 (2)
    • 生活杂谈 (72)
    • 计算机基础 (3)
    • 诡异的想法 (7)
  •  

    2025 五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 十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文章归档

  • 链接表

    • 网址大全

Copyright © 2025 - 莫言败的个人主页 | 晋ICP备110070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