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败的个人主页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 首页
  • 微言
  • 工作日志

快件监管的信息化进程回顾与展望

作者 :莫言败      文章分类 :微言      订阅:RSS 2.0            

【内容提要】国际快件运输业务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我国目前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海关的快件监管信息化水平取得巨大进步。本文对快件监管的信息化进程进行了回顾,介绍了信息技术在监管中的应用、发展历程和它们在现代海关监管中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了几种新型技术的优势和前景。

【关 键 词】快件  监管 信息化

海关监管的快件,是指运营人在特定的时间内,以快速的运输方式承运进出境的物品、货物,主要包括货样、广告品及商业文件、信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办了国际快件运输业务,形成了一种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快递系统。我国的快件业虽起步稍晚但却是目前国内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随着国内物流行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国际跨国快件公司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世界四大快件公司之一的FedEx就将每周起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进出航班总数由2000年的10个航班增加到现在的58个。2000年,上海口岸进出境快件约771万余件,到2005年,上海口岸进出境快件已达1978万件,预计2006年将达2500万件。待2007年底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后,上海口岸进出境快件业务估计将突破3000万件。就一般情况而言,外商投资比较集中、加工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快件业务发展也较快,快件业的繁荣正是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体现。因此,虽然快件类货物在海关监管中所占比例较小,却因其自身特点备受关注。

一、快件监管信息化进程回顾

(一)从“无”到“有”,计算机介入快件监管

我国的快件监管从手工作业起步,采取的通关模式是快件抵达理货后再申报:即快件公司在货物到达口岸后,才能执纸面单证,到海关办理通关手续。由于从申报到审核均采用手工方式,快件的时效性较差。自1992年开始,上海关区实行快件EDI方式通关试点,将计算机管理引入到快件监管过程中,快件监管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二)从“零”到“整”,软硬件设施全面支持快件监管中心建设

1996年,海关行邮监管工作会议提出“中心式监管”的快件监管新模式。所谓中心式监管就是在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监管区域内,海关以计算机信息化为基础,依托现代化检查设备,对进出境快件实行封闭式的集中监管。美国、比利时、新加坡等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海关对快件的监管,都是根据快件的特点实行中心式监管。美国的各大快件公司由于规划较大,各公司均有自己独立的快件分拣作业中心,海关则派驻各中心。新加坡海关从法律上要求快件公司必须进驻国际机场的快件监管中心。实践证明,海关对快件实行中心式监管的作法是科学的,适应快件业运作的特点。

2001年8月9号,上海海关国际快件监管中心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快件监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它是中国海关本着APEC的精神,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检查设施,运用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管理模式,构建成的简便、高效的示范通关点,为“中心式监管”模式提供了硬件保障。同年,上海海关作为试点海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快件通关系统1.0版,实行货物起飞进行电子数据申报,货到口岸后即可根据验放指令进行放行的作业模式,为“中心式监管”模式提供了软件支撑。据统计,新模式投入运行后,快件的通关时间比之前缩短了1-2天,大大提高了快件通关效率。有了上海海关成功试点的经验,快件通关系统1.0版随即在全国推广,使快件业务监管由各关手工作业的分散管理统一纳入到海关总署的整体监管体系之中。

(三)从“1.0”到“2.0”,电子数据风险分析提高监管质量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境快件监管办法》的颁布明确了快件分类、申报等通关规范,各海关也就具体应用中碰到的问题,对快件通关系统1.0版提出了升级改造的需求,快件通关系统吸纳各方面意见后正式推出2.0版。相对于1.0版,快件通关系统2.0版在审单、征税、舱单等环节的操作功能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加强了通道决策、指令布控、风险提示等决策分析功能,形成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该系统以电子数据申报为基础,在海关审核中实行事前风险分析,通过设置红绿通道,实现红通道单证审核、查验的全程重点监控和绿通道单证的直接放行。其风险分析的前置、红绿通道的设置是海关推行风险式管理的全面体现,也是海关监管的发展趋势。

2005年上海海关再次率先运行快件通关系统2.0版,当年,上海口岸共监管进出境快件1365万票、1978万件、11.9万吨,比2004年分别增长11.6%、28.0%和54.5%。快件监管的效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新系统的实施更好地适应了全国海关快件业务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为总署和海关各级领导的决策管理提供更为准确、及时、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二、信息化系统在快件监管中的应用成果

(一)信息化系统协助提升通关效率,让快件“快”起来

信息化系统在现代快件业务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这里以一票进口快件为例说明通关过程。货物在起运地装机起飞后,快件公司通过网络向海关进行电子数据的申报。海关通过快件通关系统对已申报的电子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审核,做出放行、查验等处理指令,并将指令反馈给快件公司。在货物抵达口岸后,快件公司则根据海关已发布的指令,分拣出海关需要查验的货物和需要到H2000通关系统进行征税通关的普通货物类快件,其余的物品则被放置到物流传送带上,进入物流检查系统。快件随传送带经过顶置式条码阅读仪时,通过外包装上的条码,调出含品名、重量在内的相关数据信息,这一部分信息和由联网式X射线检查系统获取的快件物品透视图像同时显示在屏幕上,由监控关员对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后决定是否需要对该物品进行查验。对于经判断需要查验的物品,物流检查系统的自动分检装置则根据监控关员的指令,将该物品自动检出,等待查验,其余物品则予以放行,完成通关流程。

可以看出,应用信息化系统后,企业和海关都可充分利用快件的运输时间,在抵达上海口岸之前先行完成申报、审核等步骤。先进的物流检查设备使快件物品在完成海关查验、放行步骤的同时完成企业分拣、入库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过程。目前进口快件文件类、货物Ⅰ类快件平均通关时间缩短至1小时;货物Ⅱ类快件平均通关时间缩短至3小时, 其中企业从发送数据,经海关估价、归类、审核到收到回执的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在H2000系统中进行正式报关的进口普通货物类快件平均通关时间为10小时。出口文件类、货物I类快件平均通关时间为1小时。在H2000系统中进行正式报关的出口普通货物类快件平均通关时间为2-3小时。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缩短了快件的通关时限和运转时间,使快件真正“快”起来。

(二)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可以加强监管力度,对快件“管”得住

快件监管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将关员从繁琐、重复的审单、接单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得在快件业务量增长迅速而海关执法人员相对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能够集中人力,重点监管高风险物品和高风险企业。快件通关系统2.0版重点加强了风险管理,海关可根据不同企业资信水平和风险分析结果设置风险指令。上述功能一方面减轻了关员劳动强度、加快了通关速度;另一方面,如何提高风险管理在通关中的作用、如何加强后续管理也成为了海关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上海海关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自2005年快件通关管理系统2.0版本全面切换后,快件通关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海关所能掌握的数据信息的容量和实效性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现有监督系统功能限制使快件监管的后续督察显得相对较弱。为充分利用快件通关系统内这些庞大的极有价值的数据,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快件处有针对性地建立了电子台帐系统,对快件监管业务整体情况和关员工作绩效进行量化分析,捕捉执法风险,及时调整风险布控的重点,合理配置人力、物力等监管资源,提高执法能力。

除加强风险管理以外,上海口岸的查验技术设备也在现场监管中发挥了较好的监管效能。目前快件监管现场配备的查验设备主要有物流检查系统(包括条码阅读仪、高速动态称重仪、联网式X光检查仪)、多层次全方位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毒品检测箱以及查验工具箱等。全球四大快件公司FedEx、TNT、UPS、DHL的仓库以及其他快件公司共同使用的公共库内均设有海关物流检查系统,海关可以在快件公司理货同时对进出口快件进行检查,即“在线检查”。作为快件监管的传统优势项目,在线检查由于很好地整合了信息流和物流相关信息,在查缉进口快件伪报品名、低报价格、逃证逃税等违规方面具有传统查缉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快件处每日对20余家快件公司的货物进行常规在线检查。2005年全年在线检查数557162件,平均下线率3%,查获率接近50%,准确率超过70%,查获了诸如信用卡夹藏案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案例,真正做到了高效通关与严密监管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化系统帮助提升企业利润,创造社会效益

快件监管的信息化进程可以说是业务需求驱动的结果,不断增长的业务量和不断缩短的通关时限要求海关的监管在管得住的基础上也要放的快,而快件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又加快了快件业在中国的发展,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在企业发展方面,海关对快件集中式风险式的监管模式,保证了守法企业获得充足的利润,企业的库存量缩小,运营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和诚信度不断增长。在社会效益方面,快件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有效提高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更大规模地进入全球供应链网络。以FedEx在菲律宾苏比克湾建立的亚太航空枢纽为例,从1993年至1998年,苏比克湾的就业人数从7000人增加到4万人,投资从4.36亿美元增加到24亿美元。1995年至2000年,有150家企业(主要是高技术企业)落户机场附近的工业园区,出口额从2400万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2005年7月7日,全球最大的包裹运送公司UPS与上海机场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拟于2007年建成上海浦东国际航空转运中心。作为回应,FedEx也随后与广东机场管理集团签约建立新白云机场转运中心,这将大大刺激长三角、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全览目前的海关快件监管,已不是单纯的和世界接轨,它兼顾了企业、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国务委员吴仪在参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快件监管中心时反复强调:“贸易便利是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基本条件,是海关需要面对的新职能、新任务和新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关通关环境的优劣、通关质量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存与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快件监管信息化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长春曾经说“上海海关国际快件监管中心的建立,实际上是海关监管体制改革的一个龙头,因为它带来了技术革命。快件监管中心使用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和软硬件,所以更要不断跟踪国外先进的技术,这样才能永不落伍。”而目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快件监管信息化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一)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Web Service

Web Service是建立在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和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之上的一种新的分布式计算环境。XML技术具备可扩展性、结构化的特点,为表示结构化信息提供了一种标准格式。SOAP 以XML 形式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用于在分散或分布环境中交换结构化和类型信息的机制。Web Service利用SOAP 携带需要传输的信息并绑定到HTTP 等协议,进行对Web Service 方法的请求和应答,完成数据的交换。

与传统的EDI数据交换技术相比,Web Service具有良好的系统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在开发的复杂度和部署代价方面比较容易,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但是Web Service作为一种新的分布式计算环境,在安全、身份鉴别和事务处理等问题上还不太成熟。虽然基于Web Service的数据交换系统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完全取代传统的EDI数据交换系统,而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传统系统相融合,互操作。

(二)有望取代条形码的“聪明标签”–RFID

据统计,每一个快递包裹上的条码,从客户取件到送件的完成过程中,最低限度要扫描十一次,这些条码成为监控货物流向的重要工具。目前的快件信息存储形式都以条形码存储为主,它具有快捷、可靠、传输量大的特点,并且可配合实时应用系统,令信息可随时存取。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则是一种新出现的自动识别技术。一个典型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超微型天线、主机和应用支撑软件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附着在物品包装里,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磁场时会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被阅读器读取并解码后由计算机进行有关处理。RFID的信息存储量远大于现有的条形码,而且由于RFID技术可以主动“汇报”快件物品的运送状况,特别适用于快件监管领域。美国McCarran国际机场已成功将RFID技术应用在行李处理和跟踪流程中;FedEx则将RFID技术应用于配送车场的管理系统内,只要货车经过扫描仪,车上物品的资料就可自动更新。如果在快件物品上设置能主动“报告”资料的RFID卷标,物品就可定时向RFID扫描仪或阅读器发出讯号,表明货物目前所处的状态。

与传统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具有可预设程序、读写资料的速度快、能在较困难的环境下读取资料,以及可配合未来的电子产品升级发展等优点。但据测算,RFID技术读取资料的准确度约为75%,而读取条形码资料的准确度则高达99%。除了读取资料的准确度之外,RFID技术在与传统系统的兼容性、生产成本上仍有多项不足之处,令其难以全面应用于物流领域以及其它行业。2005年底,由信息产业部产品司司长张琪亲自挂帅的RFID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RFID技术将在国内市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智能化的自动图像识别技术

自动图像识别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电子、航天、交通、医学等各行业中。通常是采用成像系统与电脑连接,产生一帧信息存放在电脑中——这一过程,称为数字化。在完成数字化之后,电脑软件再对这帧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理想的资料。为了处理数字化后的图像信息以提取有用的信息,人们根据需要和数字化图像的特征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算法。在信息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些算法是在静态的一帧中识别和确定运动中的物体;还有些算法是通过物体的形状判别而对物体进行分类。这类技术应用到快件物流检查系统中可实现图像的自动识别和根据图像识别结果确定风险级别等功能。

目前,上海海关快件中心物流查验量日均为1500票,而物流系统

中的透视图像仍需关员人工进行识别后在短时间内与报关单电子信息进行比对并做出验放判断,时间和人力的投入比较大,而且对于已进行检查的数据再利用率较小。如果将以往的快件物流查验图像记录进行分类后建立数据库,在物流检查系统中引入图像识别系统,则可根据申报的数据在数据库中查找相应图像数据,然后将新图像与已有图像进行匹配,由系统评估风险值,风险值超过阈值的再由人工审核,将人工物流查验逐渐转化为半自动查验,既可节省人力资源又能提高监管效率。

快件行业是信息技术密集型行业,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既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海关平衡严密监管与便利贸易的重要手段。快件监管的信息化进程既反映了海关改革创新的足迹,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海关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松山 金茂新《对建立APEC项下海关快件处理中心的思考》中国海关 2000年第11期

[2] 谭宁 《创造监管利润》中国海关 2001年第10期

[3] 史东平 龚蓬《从EDI到Web Service》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5年第4期

[4] 朱肇俊 《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现状与展望》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6年第5期

[5] 莲达.柏勤《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快递业的应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6年第2期

Related posts:

  1. 海关加大反商业瞒骗力度
  2. 商神杖架起七彩桥
  3. 我们班的毕业视频
  4. WS-CDL服务协作技术与海关业务流程整合
  5. Dreamweaver用按键(button)刷新页面的N种方法
  6. 试论行政公开制度

文章于 2010年 九月 5日,星期日 ,下午 6:00 发表。

Leave a Reply

邮箱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张!

  • 分类目录

    • 工作日志 (123)
    • 建站历程 (16)
    • 微言 (253)
    • 旅游随笔 (2)
    • 生活杂谈 (72)
    • 计算机基础 (3)
    • 诡异的想法 (7)
  •  

    2025 五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 十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文章归档

  • 链接表

    • 网址大全

Copyright © 2025 - 莫言败的个人主页 | 晋ICP备11007077号 |